《黑白》以色彩为喻体构建了一个关于人性与世界的哲学思考场域。歌词表层通过黑白二元的视觉意象展开,实则探讨了现代社会认知体系的复杂性——纯粹的黑白分明只是理想化的认知模型,而现实永远处于光谱中间的灰色地带。钢琴键的隐喻巧妙地解构了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式,88个琴键在交替中才能演绎完整乐章,暗示着人性善恶的共生关系。霓虹灯下的城市景观被解译为现代文明的符号系统,广告牌与橱窗折射的不仅是物理光线,更是被消费主义重构的价值光谱。副歌部分反复叩问的"谁在定义"构成对认知霸权的犀利质询,揭示所谓标准答案背后的权力话语。而"褪色胶片"的意象则将时间维度引入讨论,暗示价值判断具有的历史相对性。歌词最终指向认知的困境:当所有颜色都被解构为光的波长,价值判断就沦为视角游戏,但这种相对主义本身又构成了新的绝对。创作者在具象与抽象之间保持精妙平衡,使歌词既是都市生存的隐喻性写照,又成为认知论层面的思辨实验,让听众在旋律中遭遇一场关于确定性的温柔颠覆。